中医药方大全

人参败毒散

药方名称:
人参败毒散
出自(来源):
《局方》卷二。
组成:
柴胡(去苗)30两,甘草30两,桔梗30两,人参(去芦)30两,芎窮30两,茯苓(去皮)30两,枳壳(去瓤,麸炒)30两,前胡(去苗,洗)30两,羌活(去苗)30两,独活(去苗)30两。
功效:
扶正匡邪,疏导经络,表散邪滞。益气发汗,散风祛湿。
制法:
上为粗末。
使用方法:
每服2钱,水1盏,加生姜 薄荷各少许,同煎7分,去滓,不拘时服,寒多则热服,热多则温服。
禁忌:
非夹表证不可用。
应用:
1.时行瘟病:嘉靖己末,五六七月间,江南淮北,在处患时行瘟热病,沿门阖境,传染相似,用本方倍人参,去前胡、独活,服者尽效,全无过失。万历戊子己丑年,时疫盛行,凡服本方发表者,无不全活。 2.痢疾:一人病痢,发寒热,头痛,左脉浮紧,而右脉滑大,乃内伤挟外感也;先用败毒散加姜、葱一服,表证悉退。但中脘作胀闷,后重不已,以平胃散加枳壳、木香、槟榔、山楂,又二服胀闷移于小腹,投木香槟榔丸三钱,下粘硬物而愈。《江苏中医》 (1962;8:24):王某,男,患痢疾,前医用白头翁、芩、连等药证情趋重,病延一周,里急后重,肛门下脱,畏风憎寒,脉弦紧,苔白厚腻,经用人参败毒散原方,每用四钱,研末煎服,一剂而汗出畅适,痢下减轻,三服即痢止痛除,其病如失。后以香砂六君法调治而愈。 3.小儿斑疹:王某,男,一岁,患儿发热三天,全身出现猩红热样皮疹,颌下、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,肝肋下二指,血常规:白血球26000/立方毫米,分类淋巴51%,有异常淋巴细胞,诊为: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。面色萎黄,六脉细浮数,舌尖红,苔薄津少。用人参败毒散(人参改党参)加丹皮、紫草、赤芍、板兰根,连服三剂。病情较减,后隔日一剂,加减服药二旬而愈。
备注:
败毒散(《活人书》卷十七)、羌活汤(《圣济总录》卷二十一)、十味汤(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七四)、人参前胡散(《鸡峰》卷五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