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气丸
组成:
干地黄8两,薯蓣4两,山茱萸4两,泽泻3两,茯苓3两,牡丹皮3两,桂枝1两,附子(炮)1两。
功效:
温补肾阳,引火归源,阴阳双补。暖肾脏,补虚损,益颜色,壮筋骨。补老人元脏虚弱,腑气不顺,固精髓。久服壮元阳,活血驻颜,强志轻身。
使用方法:
每服15丸,加至25丸,酒送下,每日2次。
禁忌:
忌猪肉、 冷水、生葱、醋物、芜荑;有咽干口燥,舌红少苔等肾阴不足,肾火上炎表现者,不宜使用本方。
应用:
1.痞结泄泻:一人坐立久则手足麻木,虽夏月亦足寒如冰,复因醉睡觉而饮水复睡,遂觉右腹痞结,摩之则腹间沥漉有声,得热摩则气泄而止,饮食稍多则作痛泄,此非脾胃病,乃命门火衰不能生土,虚寒使之然也,服八味丸而愈。
2. 反胃:曾治富商汤名扬,自谓体旺,酒色无度,行年四十,饮食渐减,或教以每早进牛乳酒,初食似可,久之朝食至暮,酒乳结成羊屎形,其大小便日夜不过数滴,全无渣滓下行,卧床不起,告急请诊。按之两尺脉微如丝,右关弦紧,乍有乍无,两寸与左关洪大而散。余曰:足下之恙,乃本实先拨,先天之阴虚宜补水,先天之阳虚宜补火,水火既济,庶可得生。乃用熟地一两,山茱、山药各四钱,茯苓、泽泻、丹皮、肉桂、附子各三钱,煎服一剂,明早令进牛乳酒,至暮则下行,而不上吐矣,连服十剂,饮食渐进。遂从前方药料为丸,日服二次,嘱戒酒色,半载而康。
3. 水肿:本方治疗水肿12例,症见眼睑水肿,小便不利或尿闭,面色苍白或萎黄,舌苔白厚或干燥,脉象沉微细弱。以肾气丸每次三钱,每日二次(其中3例因下肢水肿配合五皮饮),一般服 药二周后症状减轻,尿量排泄增加,水肿渐消,12例中除2例伴有钩虫病或血丝虫病者无效外,均获治愈,疗程21至90天。
4.尿毒症:作者认为,多数晚期尿毒症,虽有高热心烦,出血倾向,便闭,苔厚黄等湿热邪盛之象,不过为发病之标,而其病本均属脾肾阳虚,故以肾气丸为基本方,并重用人参煎汤送服以扶正祛邪,同时酌伍山药、黄芪、白术以补气健脾,公丁香、旋复花、半夏、竹茹以和胃降逆,配合必要的西药。经治5例,疗效满意,随访三年以上.情况良好,基中2例肾功能巳恢复正常。
5.慢性肾炎蛋白尿:本方加黄芪、白术、荠菜花、煅龙牡等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属肾阳亏损,脾阳不运,气不化水者3例.分别服药15至20剂,尿蛋白全部转阴,随访年余未复发。
6.复发性口疮:复发性口疮属元阳不归命门,虚火上升,浮阳于外,上热下寒,症见唇、舌或颊内等处出现黄豆大小的谈白色圆形或椭圆形溃烂斑点,周围颜色淡红,疼痛或重或轻,疲劳易发,同时伴有畏寒肢冷,乏力懒言,小便清长,大便溏簿等。治疗以本方温养命火,引火归元,若口腔溃烂有腐臭味者,加地骨皮10克,生石膏15克,丹皮增至10克;口渴明显者,加石斛20克,麦冬10克;另可用锡类散外搽患处。所治5例中,2例痊愈,2例愈后复发,按原方再服而愈,1例好转。
备注:
八味肾气丸(原书卷下)、地黄丸(《圣惠》卷九十八)、八仙丸(《养老奉亲》)、补肾八味丸(《圣济总录》卷五十一)、八味地黄丸(《小儿痘疹方论》)、附子八味丸(《证治要决类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