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青龙汤
组成:
麻黄3两(去节),芍药3两,细辛3两,干姜3两,甘草3两(炙),桂枝3两(去皮),五味子半升,半夏半升(洗)。
加减:
若渴,去半夏,加栝楼根3两;若微利,去麻黄,加茎花如1鸡子(熬令赤色);若噎者,去麻黄,加附子1枚(炮);若小便不利,少腹满者,去麻黄,加茯苓4两;若喘,去麻黄,加杏仁半斤(
功效:
解表散寒,温肺化饮。发越风寒,分利水气。行水发汗。外发太阳之表实,内散三焦之寒饮。
使用方法:
以水1斗,先煮麻黄减2升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3升,去滓,温服1升。
应用:
1.喘急:发热喘急,头痛下行胸胁,昼夜不安,面赤,不渴,二便如常,左脉弦虚,右脉空大,此无形之感挟有形之痰,表里合邪,互结于胸胁之位也,与仲景小青龙汤。
2.哮喘:用重剂小青龙汤(蜜炙麻黄15克、桂枝9克、五味子9克、干姜9-15克、制半夏30克、白芍30克,细辛6-9克、甘草9-15克)加减治疗寒喘型及热喘型支气管哮喘24例,其中20例服本方1剂后,哮喘即平息,最快的约在服药半小时后即气喘平息,两肺哮鸣音霍然消失。其余4例分别服至6-10剂后亦见效。其中寒喘型如寒痰粘稠者可加旋覆花、白芥子、莱菔子、苏子,热喘型加石膏,痰热壅肺者加鱼腥草、开金锁,象贝母、淡竹沥。
3.咳嗽:姜佐景治张某,暑天多水浴,因而致咳,诸药乏效,遇寒则增剧,此为心下有水气,与小青龙汤,净麻黄钱半、川桂枝钱半,大白芍二钱、生甘草一钱、北细辛钱半、五味子钱半、干姜钱半、姜半夏三钱。二日后,咳已全愈,但觉微喘耳,此为余邪,宜三拗汤轻剂。
4.溢饮:水饮流行,归于四肢,当汗不汗,身体疼重,即经所谓溢饮也,此症以得汗为出路,然饮既流溢,亦随人之脏气寒热而化,今饮从寒化,忌用辛凉发汗之剂,宜以辛温发汗利水方合,治法拟用小青龙主之,麻黄三钱(去根节,先煎去沫)、白芍药三钱、干姜三钱、炙甘草三钱、桂枝木三钱、五味子一钱五分、法半夏一钱五分、细辛三钱同煎服。
5.肺胀:诊得脉浮大,目如脱,气急而喘,是肺胀之实症,幸下元未虚,可施以发散,拟用小青龙汤主之,麻黄二钱(去根节,先煎,去沫)、白芍药二钱、炙桂枝二钱,干姜二钱、法半夏三钱、五味子一钱、细辛八分,水同煎。
6.小儿肺炎:辨证为表寒实证者,用小青龙汤(麻黄、桂枝、芍药各6克,五味子、细辛各2克,干姜、半夏、甘草各3克)治疗小儿喘息型肺炎11例,方中麻黄、桂枝、干姜、五味子快火急煎;细辛后下。烦重者重用五味子,痰稠者加竹沥,苔黄者加黄芩。一剂两煎,混合后分4-6次口服,喘重者隔30分钟服一次。病情好转后换服二陈汤善后,11例全部治愈。症状消失时间,其中最短2天,最长12天,平均3.8天。
备注:
青龙汤(《外台》卷八引《千金》)、细辛五昧汤(《御药院方》卷五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