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药方大全

泻白散

药方名称:
泻白散
出自(来源):
《小儿药证直诀》卷下。
组成:
地骨皮1两,桑白皮(炒)1两,甘草(炙)1钱。
功效:
化痰止咳,宽气进食,泻肺清热,平喘。
制法:
上锉散。
使用方法:
入粳米1撮,水2小盏,煎7分,食前服。
应用:
1.咳嗽:杨协胜之女,寒热咳嗽,腹痛泄泻。医者未知痛一阵泻一阵属火之例,木强反剋之理,妄用消耗之剂,渐至面浮气促,食减羸瘦,又误用芪、术之药,潮热愈重,痛泻愈多,延绵两月,众谓童痨难治。乞诊于余,先与戊己丸作汤,二剂痛泻顿止,继以泻白散合生脉汤,二剂潮嗽皆安。 2.肺结核,盗汗:杨某某,男,26岁,工人。1979年3月11日就诊。患浸润性肺结核,盗汗长期不愈,虽用抗痨药物,但每夜汗出均浸湿枕褥。由于长期汗出过多,耗伤津液,故口燥咽干,五心烦热,身体消瘦,颜红,舌质红绛,脉细数。即用桑白皮、地骨皮各30克,生甘草10克,浮小麦50克,水煎服。共服八剂,盗汗即止。 3.痘衄:一小儿痘疮衄血,右寸脉数,此肺金有火也,用泻白散而血止,但四肢倦怠,用益元汤而愈。 4.荨麻疹:王某某,女,49岁,职工。1977年7月14日就诊。患荨麻疹六年余,时发时止,累经中西药物治疗,其效不佳。患者为病所苦,急躁心烦,夜难入睡。曾于1973年赴省医院诊断为:顽固性荨麻疹。经治疗后已愈。半年后因迁居新房,室内尚潮湿,数月后复发。瘙痒难忍,搔之随手增大,尤以四肢为重。遇热加剧,得冷稍减,冬轻夏重,反复两年多,延至1977年夏,皮疹遍及全身,唇厚如肿,触摸疹块处有灼热感,舌质红,苔薄黄,脉浮数。余即以风热挟湿论治,拟用桑皮、地骨皮各30克,甘草、苦参各10克,蝉衣20克捣碎,水煎服。相继服用十二剂而疹消。为巩固疗效,将前方碾为细末,每次6克,一日二次,连服两月,至今七年末发。
备注:
泻肺散(原书同卷)、泻肺汤(《准绳·幼科》卷九)。本方改为丸剂,名“泻白丸”(见《集验良方》)。